台灣公路環島體驗

Round Island Taiwan

台灣公路環島體驗
主辦單位:交通部公路局-用路人服務中心
專案管理與執行:玩味創研 Play Design Lab
服務設計:玩味創研 Play Design Lab
視覺設計:一步工作室 (a) step studio:田修銓 Tien Hsiu chuan、胡祐銘 Yoming hu、王信淳 Shinchun Wang、顏暐倫 Mark Yen
攝影:曾泓喻 Henry Tzeng、鄭柏旻 Zain
攝影與演出:簡捷融、郭芷妤
工作坊共同引導:LEEDer Design 李德設計

「有路之處,必有故事。」

公路常被視為中性的基礎設施:一套以效率與流動為最高指標的技術系統。然而在台灣,公路從來不只是運輸網路,它同時也是文化的動脈;人們透過道路串連山海、進入城鎮、經過農村,也在漫長的路途中形塑了記憶與情感。 因此,真正值得提問的不是基礎設施如何運送車輛,而是它如何成為承載文化經驗的介面。

《台灣公路環島體驗》正是從這個思考出發,嘗試將「公路」重新理解為一種介面 (interface) 與探針 (probe): 作為介面,它負責連結旅人與地方故事; 作為探針,它揭開那些在高速移動中容易被忽略的文化與環境層次。這樣的概念轉向,使公路從單純的物流系統,進一步成為文化的媒介。

在實際操作上,本計畫以服務設計為核心框架。透過串聯全台 22 個縣市與 44 個特色驛站,我們打造了一條帶有儀式性的「集章旅程」。每一枚印章皆源自在地歷史、產業與文化紋理,旅人透過「蓋章」這個簡單的行為,將線性的移動轉化為逐步累積的敘事,讓旅程成為故事的編輯過程。當旅程最終在「公路博物館」收束,旅人可以領取一張以個人里程為基礎的專屬證書。這份證書與同系列紀念品 (如腳踏車鐵牌、旅行徽章等) 不只是象徵性的獎勵,而是一種「把記憶轉成物質」的設計語法,讓公路旅行的痕跡成為生活中的文化物件。

《台灣公路環島體驗》試圖驗證一件事:設計能否讓既有基礎設施「文化化」?我們透過敘事、儀式與物件的層層覆寫,使公路不再只是工程單位維護的路網,而是一個能夠生成地方認同、凝聚情感、延續文化的基礎系統。這也帶來更長遠的思考:基礎設施的治理與永續,應不只侷限於工程養護,更應納入文化的照顧、敘事的持續與公共經驗的再生。

《台灣公路環島體驗》並非典型的觀光推廣專案,而是一場由設計驅動的思辨, 探問公路如何成為文化生態的一部分; 探索旅程如何被重新塑造成故事的收集; 也嘗試建立一種新的視角:每一條道路都是活的檔案,等待被看見、被走過、被分享,並被世代延續。